联系我们
0731-85582280
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
邮编:410005
邮箱:hnnzax@163.com
电话:0731-85582280
电话:0731-85582281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育街铂宫一期三楼
为做好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水产养殖重点品种疾病防控技术指南的通知》(农渔养函〔2024〕133号),结合本省实际,补充完善了中华鳖和泥鳅的疾病防控技术指南,一并汇编印发。具体如下:
疾病防控注意事项
为有效防控在水产苗种生产,水产品养殖、出塘等过程中发生疫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养殖前准备
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网衣清洗消毒;对水源水、养殖水体、设施和工具进行消毒;对发病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区域,养殖人员进出养殖区要进行消毒,工具不交叉使用。
二、采购把关
(一)苗种采购
养殖生产者应到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正规育苗场购买苗种,所购苗种应当具有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推荐选择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良新品种。苗种放养前应进行筛选,剔除病弱苗种,视情选择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水产养殖用兽药进行药浴,确保苗种健康。苗种投放后,做好记录。对于未开展苗种检疫的品种(如牛蛙等),可通过正规渠道挑选体格健壮、反应灵敏、无伤无病、发育良好、性成熟的个体。
(二)饲料采购
不采购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及添加剂,不采购变质和过期的配合饲料。
(三)水产养殖用兽药采购
通过正规渠道在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经销商处购买水产养殖用兽药。不购买和使用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停用兽药、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农药和未赋兽药二维码的兽药,注意甄别网购、上门推销、厂家直销的兽药。注意甄别并拒绝购买和使用以“非药品”、“动保产品”、“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名义进行售卖的假兽药。 兽用处方药应当凭执业兽医开具的处方购买,现购现用,并在用药记录中对应处标明处方签号。
三、水产养殖用兽药和饲料的使用
(一)水产养殖用兽药的使用
养殖水产品发病后应及时准确诊断,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从国家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兽药中选用药物,对症下药,做到“六个不用”(不用禁停用药物、不用假劣兽药、不用原料药、不用人用药、不用化学农药和不用未批准的水产养殖用兽药)。用药时,准确计算用药量,切忌滥用药、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施药时要保证良好的环境条件,水质恶化、阴雨天时施药要谨慎;混养池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养殖动物的毒性,药物配合使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特别要注意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制度。
(二)饲料的投喂
饲料投饵量除按水产品体重计算外,还应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酌量调整,做到少量多次。提倡“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和“三看”(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情)的投喂原则。投饲根据养殖品种和塘口条件而定,做到“匀、足、好”。患病时要减少饲料投喂,内服用药拌料要均匀。
四、日常管理
(一)水质调控。按照养殖前期、中期、后期池塘投饵和水体肥瘦情况,做好水质管理工作,调节水质肥度和透明度;合理使用增氧机;维持水体合理指标(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二)定期巡塘。每日定期巡塘,注意观察天气、水质变化和水产养殖动物的活动与摄食情况,确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定期检测养殖水及尾排水状况。及时打捞池内残草、污物等,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三)及时防控。对发病区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不将疫区水体随便排放。不随便丢弃致病或死亡的动物,应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区使用的工具应消毒处理,防止疫病的传播与扩散。提前做好夏季防暴雨、台风以及冬季低温冰冻雪灾等恶劣天气应对准备。
五、规范捕运和上市
(一)规范捕运。水产养殖动物(鱼、蛙等)上市前应停料。起捕拉网时要小心操作,避免体表受伤感染。运输时遵循《活水产品运输技术规范》(GB / T 36192 - 2024)和《活鱼运输技术规范》(GB / T 27638-2011)等。
(二)严格执行休药期等规定。养殖水产品出塘时要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在休药期内不允许对外销售上市。几种常用抗生素休药期如下:氟苯尼考粉为375度日,恩诺沙星粉(水产用)为500度日,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为750度日,甲砜霉素粉为500度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水产用)为 500度日,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为500度日,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水产用)为500度日。休药期中“度日”是指水温与停药天数的乘积,如某种兽药休药期为500度日,当水温25摄氏度,至少需停药20日,即25摄氏度×20日= 500 度日。
(三)养殖水产品合格上市。养殖者应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对生产销售的水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不使用禁(停)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等常规药物残留不超标,上市产品质量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条件的,在水产品上市前可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鳊鱼、大口黑鲈、鲫、乌鳢、大黄鱼、牛蛙和黄鳝常用药物及限量值如下: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总和≤100μg/kg;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总和≤1000μg/kg;甲砜霉素≤50μg/kg;磺胺嘧啶等12种磺胺类总量≤100μg/kg。黄鳝还需遵守的常用药物及限量值如下:阿苯达唑≤100μg/kg;四环素类≤200μg/kg。其他药物残留限量值可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2019)等标准。规模化养殖主体在严格落实质量控制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自觉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并对承诺的真实性负责,承诺达标合格证一式两联,一联给交易对象,一联留存一年备查,鼓励其他养殖主体参照执行。
鳊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鳊是鲤科鱼类中鳊属和鲂属鱼的统称。 鳊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 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鳊鲂的养殖总产量达73.9万吨 。 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湖南和江西等 , 占全国鳊养殖总产量的84.9% 。 鳊养殖主要以池塘单养 , 与鲫鱼、白鲢、花鲢等池塘混养的两种模式为主 。 养殖鳊主要疾病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指环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和头槽绦虫病等 , 其中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对鳊鱼养殖危害较大 。现将鳊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 要点介绍如下。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 , 如水体、底泥以及健康鱼体表、鳃和肠道等)。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 , 在6—9月易发 , 且在水温 10—35℃ 时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病鱼头部、眼眶周边、下颌、鳃盖、胸鳍基部或背鳍后的体表充血发红 ,肛门发红 ,轻压腹部 ,肛门有淡黄色积液流出。鳃丝淤血或苍白 ; 肝、脾、肾或胆囊肿大 ; 肠系膜及肠壁充血 , 肠内 无食物 ,有淡黄色或红色积液。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治疗期间 , 开动增氧机 ,保障充足溶氧 ;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调控水质、底质 ,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指环虫病
病原 :斧颈指环虫、大钩指环虫等指环虫(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 , 虫体扁平 ; 虫体前端具有4个黑色眼点 ; 虫体后端有固着器 , 由一对大锚钩和多对边缘小钩组成 ,借此固着在鱼的鳃、 鳍条、皮肤等)。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 ,水温15—25℃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鳃粘液增多 , 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 ; 严重感染 的鳃明显浮肿 , 鳃盖微张 , 病鱼浮游近水面 , 游动缓慢 。 显微镜检 查发现鳃丝附着大量虫体。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 或甲苯咪唑 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 。内服:采用饲料拌喂复方甲苯 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水产用) (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 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甲苯咪唑后 , 需要开增氧机防范 缺氧 ;5—7 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 , 显微镜检查鱼鳃丝 , 如果仍有 较多虫体 , 需重复杀虫1次。
三、车轮虫病
主要病原:显著车轮虫、网状车轮虫等车轮虫(车轮虫的活体 侧面观扁平如毡帽状 ,反面观圆碟形 ; 虫体中部有众多齿体构成齿 环 ,如车轮辐状 ;运动时如车轮样转动 。 主要寄生在鱼鳃、皮肤、鳍条等)。
流行特点 :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 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水温 15—25℃ 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 ,摄食下降 ,在水面离群缓游 , 惊扰后 成群绕池边狂游 ;体表和鳃丝粘液增多 ,鳃丝肿胀、泛白 ; 显微镜检 查鳃丝表面附着大量虫体。
治疗措施 : 外用:杀虫剂可选择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 (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 内 服: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类驱虫药(具体用 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硫酸铜有杀藻作用 ,使用后注意增氧、肥水和培藻 ; 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
四、锚头鳋病
病原 :鲤锚头鳋(成虫虫体较大 , 肉眼可见 ; 虫体细长 , 分头、 胸、腹三部分 ; 头胸部有发达的背、腹角各一对 , 呈锚形 ;雌虫的头 胸部钻入鱼体皮肤、鳍或 口 腔等处寄生 ; 雄虫 一般不寄生在鱼体 上)。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 ,水温 15—25℃ 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跳跃 , 打转或狂游 , 食欲减退 , 离群独 游 , 鱼尾鳍上翘露出水面 。 鱼皮肤、鳍条或 口腔等部位 , 出现红肿 溃疡斑点 , 肉眼可见挂有白色“ 针状物 ”; 病鱼鳃丝末端呈现发炎、 肿胀、发白乃至溃烂等症状 ,俗称“ 鳃蛆病 ”。
治疗措施:外用:可采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或高 效氯氰菊酯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体 。 内服:可选用饲 料中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 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高效氯氰菊酯 , 需要先稀释 , 后 全池均匀泼洒 , 并开增氧机防范缺氧 ;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 样 ,如果仍有较多虫体 , 需重复杀虫1次。
五、头槽绦虫病
病原:头槽绦虫(虫体带状 ,前端头节有2个较深吸槽 , 头节后有许多节片 , 虫体长度2—230mm , 成虫在鱼体肠道发育成熟 , 虫 卵随鱼的粪便排入水体 ,孵出钩球蚴 ,钩球蚴被剑水蚤摄食后在其 体内发育为原尾蚴 , 鱼摄食了感染绦虫幼虫的剑水蚤后被感染 , 幼 虫进入鱼肠道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 ,水温15—25℃ 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瘦弱 , 在水面离群独游 , 口 常张开。 解剖鱼肠道有大量白色带状虫体且头部呈心形。
治疗措施 : 内服:饲料拌喂吡喹酮预混剂(水产用)、阿苯达唑 粉(水产用)、雷丸槟榔散或川楝陈皮散(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 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 : 内服驱虫药物 7—10 天后 , 水体泼洒敌百虫溶液 (水产用),控制水体中绦虫幼虫和剑水蚤。
大口黑鲈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大口黑鲈 ,俗称加州鲈 , 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 ,是我国主要的 特色淡水养殖品种 。据《2024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 年全国大口黑鲈的养殖总产量达 88.8 万吨 。 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 、湖北 、湖南 、四川 、江西等,占全国大口黑鲈养殖总产量的81.0%。大口黑鲈养殖主要以池塘精养为主,工厂化养殖逐步兴起 。养殖大口黑鲈主要疾病有蛙虹彩病毒病、鲈弹状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诺卡氏菌病、柱状黄杆菌病、细菌性肠炎病、河鲈锚首虫病、纤毛虫类疾病和水霉病等 , 其中蛙虹彩病毒病、鲈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等对大口黑鲈养殖危害较大 。 现将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蛙虹彩病毒病(俗称“ 烂身病 ”)
病原: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大型DNA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 ,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夏季高温季节较为多见,水温25℃以上高发 , 苗种 期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 90%以上 ,成鱼养殖中病程较长,累计死亡 率可达50%以上。
主要症状:病鱼游动缓慢 ;体表肌肉溃烂 , 呈鲜红色 , 鳍基部常 见红肿 ,或伴有鳃动脉扩张淤血呈“ 血窦 ”。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 ,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苗种阶段发病应 及时对患病动物、养殖尾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 防止扩散 。 养殖过 程中发病 ,应避免水体交叉污染 ,对病死鱼及时无害化处理。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 ,开动增氧机 ,保障充足溶氧 ,避免大 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鲈弹状病毒病(俗称“ 打转病 ”)
病原:鲈弹状病毒(该病毒是一种负链 RNA 病毒 , 病毒粒子呈 棒状或子弹状 ,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 : 主要危害苗种 ,3—4月、10—11月是主要流行季 节 ,水温18—22℃高发 , 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打转 , 体色变黑 , 体表出血 , 腹部肿大 , 内脏充血 ,偶见腹水 ,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 ,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病后 , 减少饲 料投喂 ,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末、大黄末、三黄散(水产用) 等中药 和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具体用量参照 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开动增氧机 , 保 障充足溶氧 ,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三、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俗称“ 白肝白鳃 ”)
病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大型DNA病毒 , 病 毒粒子呈二十面体 ,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主要危害成鱼 , 水温25—30℃易发此病 , 常急性发 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主要症状:病鱼游动缓慢 , 鱼体发黑 , 脾肾肿大 , 呈暗红色 , 肝 脏发白有出血点。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 ,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 养殖过程中可引 入检疫合格苗种 ; 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 ;保持水质稳定 ;使用优质 配合饲料 ,加强投喂管理 ;定期投喂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饲料添加 剂 , 提高鱼体抗病力 ; 对水源、养殖设施、引进苗种等进行严格 消毒。
注意事项:确认感染后应当立即对患病群体进行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 并对养殖设施、工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 限制易感 染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
四、诺卡氏菌病(俗称“ 结节病 ”)
病原:鰤鱼诺卡氏菌(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白色结节 ,取结节 部位制成涂片 ,经革兰氏染色 , 显微镜下可见阳性丝状细菌)。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成鱼 ,4—11月均有发生 ,发病高峰为5 — 7月 ,水温 25℃以上易发此病 ,病程较长 , 累计死亡率可达80% 。
主要症状:患病早期 ,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 ,体表出现点状出血点 ,发病初期在后肾或脊柱上可见结节 ; 中后期体表溃烂出 血 ,在整个内脏器官 ,鳃和肌肉中均可以见白色颗粒状结节。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 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 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患病早期减少饲料投喂 , 及 时在饲料中拌喂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复方磺胺嘧啶粉(水 产用)等抗菌药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 品说明书),并可内服拌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和三黄散(水产 用)等增强免疫力。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治疗期间 , 开动增氧 机 ,保障充足溶氧 ;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对养殖水体 进行消毒 ,调控水质、底质 ,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避免大剂量频繁使 用消毒剂、杀虫药。
五、柱状黄杆菌病(俗称“ 烂鳃病 ”)
病原:柱状黄杆菌(革兰氏阴性菌 , 鳃丝压片显微镜下可见 团 聚、杆状、细长、易弯曲菌体 , 常见摆动或滑行运动)。
流行特点 : 一般流行于 4—10月 , 以夏季最为流行 。 水温15℃ 以上开始发病 ,20℃ 以上开始流行。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变黑 , 离群独游 , 鳃丝腐烂 , 头部、鳍条等 处有白色絮状物。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 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 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 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治疗期间 , 开动增氧 机 ,保障充足溶氧 ;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对养殖水体 进行消毒 ,调控水质、底质 ,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避免大剂量频繁使 用消毒剂、杀虫药。
六、细菌性肠炎病(俗称“ 肠炎病 ”)
主要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等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圆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菌落 , 显 微镜下呈短杆状、极端单鞭毛、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菌)。
流行特点 :流行水温为18℃ 以上 ,25—30℃为流行高峰 。 从鱼 种至成鱼均有发生。
主要症状:病鱼腹部胀大 ,肛门红肿 ,腹腔内常见淡黄色腹水 , 剖检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 ,肠内有黄色黏液。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 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具体用量参照水 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 。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 水产 用)、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 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治疗期间 , 开动增氧 机 ,保障充足溶氧 ;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对养殖水体 进行消毒 ,调控水质、底质 ,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避免大剂量频繁使 用消毒剂、杀虫药。
七、河鲈锚首虫病
病原 :河鲈锚首虫(成虫虫体粗壮 , 咽圆形 ,后吸器由7对边缘 小钩、2对中央大钩和2联结片组成 ,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
流行特点:全年可发生 , 水温在15—25℃时易发 , 对苗种危害 最为严重。
主要症状:病鱼鳃粘液增多 , 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 ; 严重感染 的鳃明显浮肿 ,鳃盖微张 ,病鱼浮游近水面 , 游动缓慢 , 显微镜检查 可见鳃丝末端附着大量虫体。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 寄生虫 ; 内服:在饲料中添加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水产用) 等 进行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甲苯咪唑后 , 需要开增氧机防范缺氧 ;5 — 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 , 显微镜检查鱼鳃丝 , 如果仍有较多虫 体 , 需重复杀虫1次。
八、纤毛虫类疾病
主要病原: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 ,反面观圆碟形 , 如车 轮转动样运动 , 具有空锥形锥部 以及向外的齿钩和向中心的齿棘)、斜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 ,腹面 观呈卵形 , 中部有胞口 , 由16—20根刺杆围绕成漏斗状 , 与体轴成30度 , 故名斜管虫)、杯体虫(虫体伸展时呈杯状 , 前端粗 , 向后变狭 ,前端有圆盘形口围盘 , 附生纤毛 , 内含左转的口沟 ,体中部有圆形或三角形大核 , 在大核之侧有与体轴平行的棒状小核) 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全年可发生 , 水温在15—25℃时易发 , 对苗种危害最为严重。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 ,摄食下降 , 鳃盖充血、鳃丝表面覆盖白色黏液、严重时鳃丝坏死 ,体表或鳃丝上可见大量虫体。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驱虫药可采用饲料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硫酸铜有杀藻作用 ,使用后注意增氧、肥水和培藻 ;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
九、水霉病
主要病原 :水霉菌等真菌。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初春季节 。 鱼体受伤、低温、水质污浊等因素容易诱发该病 。 可感染鱼卵和各种规格的大口黑鲈 , 尤其对受精卵、鱼苗和有伤口的成鱼危害较大 , 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亡,水温10—15℃易流行。
主要症状:鱼体鳞片脱落且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绒毛 , 或者鱼体体表出现伤口,病鱼食欲不振并且体虚无力,最终漂浮水面死亡。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复方甲霜灵粉等全池泼洒(具体用量参 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 ,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调控水质、底质 ,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鲫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鲫 ,是典型的底层鱼类,环境适应性强,对水体的温度、酸碱 度、盐度等有较强的耐受力 ,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据 《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鲫的养殖总产量达 284.03万吨 ,鲫的养殖遍布我国绝大部分省份 ,养殖产量较大的地区包括江苏、湖北、江西、湖南、四川和安徽等,占全国鲫养殖总产量的66.0%。主要养殖模式分为池塘精养和套养。 养殖鲫主要疾病有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黏孢子虫病和水霉病等。现将鲫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 , 如水体、底泥以及健康鱼体表、鳃和肠道等)。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在水温10—35℃时均可发病。该病死亡率高 ,暴发后3—5天内可造成鲫大量死亡。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暗淡、腹部膨大、鳃部充血、肛门红肿、肝 脏充血肿大、肠道出血、腹水严重。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 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 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 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 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 , 开动增氧机 ,保障充足溶氧 ;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 进行消毒 ,调控水质、底质 ,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 :鲤疱疹病毒Ⅱ 型(大小为 290304bp、二十面体、病毒粒子 直径为120nm、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
流行特点:2—10月均有发生 ,5、8、9月为发病高峰期 。 该病流行温度范围广,从10—33℃均可发生,其中以22—28℃最为严重。不同规格的鲫均对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该病毒主要以水平方式传播,也有垂直传播的现象 , 能在鱼体内长期潜伏感染,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 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部、下颌部、前胸部和腹部最为严重。鳃丝肿胀,鲜红色 ,粘液较少。病鱼解剖后可见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并有程度不一的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养殖过程中可引入检疫合格苗种;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保持水质稳定;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加强投喂管理;定期投喂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鱼体抗病力;对水源、养殖设施、引进苗种等进行严格消毒。
注意事项:确认感染后应当立即对患病群体进行隔离、扑杀和 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设施、工具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限制易感染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
三、黏孢子虫病
主要病原:黏孢子虫等寄生虫,根据寄生部位区分,主要为喉 孢子虫和腹孢子虫。
流行特点 :常流行于每年的4—10月,尤以6—8月最为严重,发病水温为20—28℃。寄生虫通过水体传播 , 接触感染鱼类或通过中间宿主传播。
主要症状:鲫“ 喉孢子虫病 ”:体色发黑、鱼体消瘦、一侧或两侧鳃盖张开、眼球凸出、咽喉红肿 。 鲫“ 腹孢子虫病 ”:发病后的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 ,打开腹腔可见肝胰脏被白色或红色的孢囊取代 ,孢囊呈巨大瘤状。
治疗措施:外用:可采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阿苯 达唑粉(水产用) ( 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在饲料中添加阿苯达唑粉(水产用) 等进行预防与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需要先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并开增氧机防范缺氧。
四、水霉病
主要病原 :水霉菌等真菌。
流行特点 :多发生在初春季节。鱼体受伤、低温、水质污浊等因素容易诱发该病。可感染鱼卵和各种规格的鲫,尤其对受精卵、鱼苗和有伤口的成鱼危害较大 ,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亡 ,水温10—15℃易流行。
主要症状:鱼体鳞片脱落且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绒毛,或者鱼体体表出现伤口,病鱼食欲不振并且体虚无力,最终漂浮水面死亡。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复方甲霜灵粉等兽药治疗(具体用量参 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应及时打捞死鱼,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乌鳢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乌鳢,俗称黑鱼、生鱼、财鱼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是我国主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乌鳢的养殖总产量达60.5万吨,乌鳢的养殖遍布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其中广东以近35万吨的年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安徽等地区。乌鳢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乌鳢主要疾病有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舒伯特气单胞菌病、锚头鳋病和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等,其中弹状病毒病危害较大。现将乌鳢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弹状病毒病(俗称“打转病”)
病原:鳢弹状病毒(该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棒状或子弹状,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可以感染各种规格的乌鳢,对苗种危害最大。3-4月、10-11月是主要流行季节,水温18-22℃高发,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主要症状:患病鱼苗呈弹射状游动或打转,病鱼体表有出血点,尾鳍轻微糜烂。脾脏、肾脏、肝脏、肠道的血管淤积大量血液,鳔严重出血。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减少饲料投喂,在饲料中拌板蓝根末、大黄末(水产用)、三黄散(水产用)等中药和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可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诺卡氏菌病(俗称“结节病”)
病原:鰤鱼诺卡氏菌(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白色结节,取结节部位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阳性丝状细菌)。
流行特点:主要危害成鱼,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为5-7月,水温25℃以上易发此病,病程较长,累计死亡率可达80%。
主要症状:患病早期,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表出现点状出血点,发病初期在后肾或脊柱上可见结节;中后期体表溃烂出血,在整个内脏器官,鳃和肌肉中均可以见白色颗粒状结节。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及时在饲料中拌喂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等抗菌药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并可拌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和三黄粉等增强免疫力。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如水体、底泥以及健康鱼体表、鳃和肠道等)。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在6-9月易发,且在水温10-35℃时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病鱼食量减少,反应迟钝,头部、眼眶周边、下颌、鳃盖、胸鳍基部或背鳍后的体表充血发红,肛门发红,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积液流出。鳃丝淤血或苍白;肝、脾、肾或胆囊肿大;肠系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或红色积液。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四、舒伯特气单胞菌病
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舒伯特气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细菌,主要引起淡水鱼内脏结节)。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在7-9月流行,水温为28-32℃时易暴发,从鱼种至成鱼均有发生。
主要症状:发病较快,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下降,体表有斑点状出血点,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剖检可见在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平滑、柔软、边缘界限不清晰的白色结节。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五、锚头鳋病
病原:锚头鳋(成虫虫体较大,肉眼可见;虫体细长,分头、胸、腹三部分;头胸部有发达的背、腹角各一对,呈锚形;雌虫的头胸部钻入鱼体皮肤、鳍或口腔等处寄生;雄虫一般不寄生在鱼体上)。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在15-25℃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鱼的尾鳍上翘露出水面。鱼皮肤、鳍条或口腔等部位,出现红肿溃疡斑点,肉眼可见挂有白色“针状物”;病鱼鳃丝末端呈现发炎、肿胀、发白乃至溃烂等症状,俗称“鳃蛆病”。
治疗措施:外用:可采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或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体。内服:可选用饲料中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高效氯氰菊酯,需要先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并开增氧机防范缺氧。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1次。
六、流行性溃疡综合征(俗称“烂身病”)
病原:侵袭丝囊霉菌。
流行特点:该病可以感染各种规格乌鳢,水温13-30℃时易发病,水温18-22℃时为发病高峰。
主要症状:病鱼早期体色发黑,食欲下降,体表出现红斑。中后期,体表、头部、腹部、鳍条和尾部等处出现大面积溃烂,严重时病鱼头和肌肉溃烂坏死,尾柄烂断,脑和内脏裸露,病灶表面常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丛生菌丝。
治疗措施:外用:外泼复方甲霜灵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拌喂适量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等抗菌药物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该病通常会导致细菌继发感染,应注意联合用药;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黄鳝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黄鳝,又称鳝鱼、无鳞鳝等,为合鳃科黄鳝属。黄鳝在我国养殖区域较为广泛,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全国黄鳝的养殖总产量达35.5万吨,其中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和四川五省的产量约占全国的96.4%,以湖北省养殖产量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7.8%。黄鳝养殖模式有池塘网箱养殖、稻鳝综合养殖、温棚工厂集约化养殖等,其中池塘网箱养殖是主要模式。养殖黄鳝主要疾病包括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黄鳝弹状病毒病和水霉病等。现将黄鳝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嗜水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如水体、底泥以及健康鱼体表、鳃和肠道等)。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在6-9月易发病,且在水温10-35℃时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病鳝浮游水面或趴在水草上,不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表(尤其是体侧和腹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不褪色。部分病鳝头部红肿,从口、鳃流出血液,肛门亦见红肿,随后大量死亡。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广泛出血,腹腔有带血液体。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同时也可在饲料中加入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进行投喂(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黄鳝弹状病毒病
病原:黄鳝弹状病毒。
流行特点:多在早春季节发生,流行季节为4-10月。在水温15-30℃时均可感染。可感染各种规格黄鳝,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0%。
主要症状:病鳝体表弥散出血或点状出血、内脏出血、头部肿大,神经紊乱导致黄鳝在水中失去平衡,行动迟缓,游泳不规则,且病鳝通常食欲明显减退。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可采用全池泼洒外用消毒剂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穿梅三黄散、大黄五倍子散(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等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
三、水霉病
主要病原:水霉菌等真菌。
流行特点:春秋季水温在10-18℃时流行此病,不分地区。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几天后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菌丝。病鳝常表现为焦躁不安,常出穴独自缓游,患处肌肉腐烂,食欲不振,逐渐消瘦而导致死亡。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复方甲霜灵粉等兽药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应严格遵守有关休药期规定,及时打捞死鱼,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牛蛙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牛蛙,是蛙科、牛蛙属的养殖水产品动物。牛蛙养殖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西等省份。目前,牛蛙的养殖模式主要包括土池围网精养、流水式养殖、室内大棚养殖、“莲藕+牛蛙”立体生态种养、鱼蛙共生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其中以土池围网精养模式为主。牛蛙养殖主要疾病有蛙脑膜炎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和红腿病等。牛蛙养殖过程中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对养殖危害较大。现将牛蛙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蛙脑膜炎败血症
病原:米尔伊丽莎白菌(伊丽莎白菌属,为葡萄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蛙类等动物中多见)。
流行特点:当水质恶化、水温变化较大时易发此病。病期集中在7-10月,病期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最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危害极为严重。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牛蛙多在水面上作间歇旋转,眼球突出、双目失明现象。病蛙肤色发黑,厌食,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
治疗措施:外用:采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含碘消毒剂对养殖水或循环水进行消毒(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拌饲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高温季节利用喷淋设施对环境降温、消毒,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加快排换水频率;宜对循环水采用消毒措施。
二、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为主要的水生动物病原菌)。
流行特点:从蝌蚪到成蛙均可患病,发病季节为5-9月,夏季为该病主要暴发期。温度越高,危害越严重。常与“红腿病”并发。
主要症状:牛蛙四肢无力、行动迟缓、食量减少,肠道充血发红,韧性差,部分病蛙肝脏肿大,甚至有脱肛现象。
治疗措施:外用:聚维碘酮溶液(水产用)等含碘消毒剂,连续两次,间隔1天。内服:三黄散(水产用)、山青五黄散等中药制剂和恩诺沙星粉(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使用恩诺沙星粉(水产用)时,需注意休药期;可用凝结芽孢杆菌等饲料添加剂,但不能同时使用抗菌药物。
三、红腿病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为主要的水生动物病原菌)、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属的微生物,革兰氏阴性细菌,短粗杆至球杆,有少量大菌体,无鞭毛)等细菌。
流行特点:该病水温20℃左右时多发,发病季节为5-10月份,5月为高峰,发病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可达80%,死亡率为20%-50%。养殖密度过高、皮肤受伤、水质恶化、饵料单一或温差过大等均可成为此病的诱发因素。
主要症状:病蛙不活跃、厌食,头腹部和腿内侧皮肤出现红点、红斑、肿胀,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内空虚,出血发炎。
治疗措施:外用;(1)用1.5%-2.5%的食盐水,浸洗蛙体5-10分钟,每2天重复1次;(2)水体用三氯异氰脲酸粉(水产用)等含氯消毒剂(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进行消毒。内服:在蛙饲料中拌入复方磺胺甲噁唑粉(水产用)投喂(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勿将死蛙、病重蛙乱丢弃于场内,应将病死蛙、病重蛙挖坑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高温季节利用水淋对环境降温,保持养殖环境清洁等。
中华鳖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中华鳖,俗称甲鱼、团鱼,营养全面,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据《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中华鳖的养殖总产量达49.75万吨。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占全国中华鳖养殖总产量的69.40%。中华鳖的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主养和鱼鳖混养。中华鳖养殖过程中主要疾病有腮腺炎、浮肿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等,其中腮腺炎、红底板病等对中华鳖养殖危害较大。现将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腮腺炎(鳖出血性败血症、鳖出血病)
病原:球状病毒。
流行特点:可以感染温室养殖的稚鳖、越冬后的种鳖,成鳖在复苏后或转入室外鳖池后也容易发病。主要流行于5~10月,6~7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温度为25~30℃。
主要症状:病鳖反应迟缓,焦躁不安,头向后仰起,口鼻喷水,全身浮肿,颈部肿胀严重,背甲和腹甲有点状或斑块出血,口鼻处流出血沫,腮腺灰白溃烂,腹腔和胸腔有血块或腮腺呈红色,肠内偶见水样充血。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间隔1天重复消毒一次。内服:拌饲投喂氟苯尼考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连用3-5天;并可在饲料中拌喂三黄散等抗病毒饲料添加剂。
注意事项:制备组织匀浆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定期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氯制剂消毒鳖池和养殖工具,及时打捞死鳖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浮肿病
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为人、鱼共患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健康鱼体表)。
流行特点:该病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4月(即冬眠期间)。
主要症状:病鳖行动缓慢、全身苍白;颈部和四肢浮肿,不能缩回;剖检可见大量胶冻状的水肿液,腹腔内充满腹水,肝脏肿大坏死,心脏失血苍白。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增氧剂,并使用碘制剂消毒水体(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内服:分离病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该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拌饲投喂。
注意事项: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爽,溶氧丰富,不可使底层水缺氧;及时捞出病鳖并无害化处理。
三、红底板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流行特点: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幼鳖也可感染,传染性强,可导致成批死亡,死亡率为10%~25%。流行水温为20~30℃,4~9月为发病期,5~6月为发病高峰期。
主要症状:病鳖腹甲底板有发红发肿的斑块,重者溃烂,裸露部分腹甲;剖检可见口鼻充血发炎,肝脏肿大,呈紫黑色,肠道发炎充血,肠道内无内容物;病鳖食欲降低或停止摄食,反应迟钝,常静卧于池内,极易捕捉。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洒消毒(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内服:分离病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该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拌饲投喂。
注意事项:勤换新水,及时排污;避免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导致鳖体受伤;发现病鳖及时隔离;死鳖及时捞出并无害化处理;发病季节,定期使用漂白粉和生石灰轮流消毒。
四、水霉病
病原:毛霉等腐生性水霉。
流行特点:流行时间为冬季和早春,水温为7~18℃时为发病高峰期,当水温超过25℃时发病较轻的中华鳖会自愈。
主要症状:病鳖背甲、颈脖、四肢等处着生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大多数情况下菌丝体因沾上水体中的污物而呈褐色;病鳖行动缓慢,食欲减退,直至体弱而死亡。
治疗方法:外用:使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均匀泼洒。
注意事项:冬季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杀灭水体和淤泥中的水霉孢子;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饵料充足且质优;运输时要对成鳖采用成鳖布袋装运,稚鳖和种鳖采用内装浮萍或水草的竹篓或塑料筐装运,防止鳖体受伤而感染水霉病。
五、纤毛虫病
病原:钟形虫、累枝虫、聚缩虫、单缩虫等缘毛亚纲、缘毛目的固着附生种类。
流行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营养较为丰富的水体中易发。
主要症状:最初纤毛虫寄生于鳖四肢窝部和脖颈处,严重感染时寄生于背甲、腹甲、裙边、四肢等体表多处,肉眼可见鳖体表有一层毛状物或棉絮状物。患病的稚鳖活动缓慢,摄食困难,摄食量变小,生长发育停滞,体质日渐消瘦,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均匀泼洒,连用两次。
注意事项:保持水质清爽,及时捞出残饵;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消毒。待纤毛虫被杀灭殆尽后,适当增大投喂量,拌食或泼洒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同时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减少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微生物的丰度,抑制寄生虫的滋生。
泥鳅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泥鳅又名鳅、鳅鱼,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据《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泥鳅的养殖总产量达34.26万吨。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占全国泥鳅养殖总产量的57.42%。泥鳅的主要养殖方式包括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和水泥池养殖。养殖泥鳅主要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车轮虫病等。现将泥鳅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黄杆菌。
流行特点:发病水温为15~35℃,水温超过15℃时开始发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水中病原菌越多,泥鳅密度越大,泥鳅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越易暴发流行。
主要症状:病鳅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黏液,严重者鳃盖有透明小孔。偶见部分鳅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苯扎溴铵、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内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磺胺甲噁唑等敏感国标渔用抗生素拌饲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冬季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泥鳅苗种放养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短时间浸浴。
二、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流行特点:4~9月易发,尤其是高温季节,水温在25℃以上时危害更为严重。
主要症状:病鳅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病灶处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常继发性感染水霉病。
治疗方法:外用:使用苯扎溴铵、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使用磺胺嘧啶等对病鳅进行药浴(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内服:根据药物试验选用敏感的水产养殖用抗生素拌饲内服治疗。
注意事项:避免鳅体受伤,苗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5~10分钟;养殖期间定期消毒和调节水质。
三、肠炎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流行特点:鳅苗到成鳅均会发病。水温在20℃以上时开始流行,水温在25~30℃范围内进行发病高峰期,此病常与细菌性烂鳃、赤皮病等病并发。
主要症状:病鳅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包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外用:全池遍洒戊二醛等消毒剂消毒水体(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内服:根据药物试验选用敏感的水产养殖用抗生素拌饲内服治疗,并可拌喂复合维生素、大蒜、五倍子等免疫促进剂以增强鱼体抵抗力。
注意事项:保持池水清新;投喂饵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原则,不投喂腐坏变质的饵料。
四、水霉病
病原:水霉属和绵霉属真菌。
流行特点:主要寄生于泥鳅伤口处和孵化的鱼卵上。水温在5~25℃可发病,最适发病水温为12~18℃。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数日后病灶处簇生灰白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感染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泥鳅食欲下降,瘦弱致死。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捕捉、运输等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鳅苗放养前用2%~4%食盐水浸浴5~10 min;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保持池水清新。
五、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季节为5~8月,发病水温为20~28℃。
主要症状:常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镜检可见大量的碟形、毡帽形内部齿轮状的车轮虫虫体。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或国家批准使用的纤毛虫类杀虫剂全池泼洒(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硫酸铜有杀藻作用,使用后注意增氧、肥水和培藻;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
六、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流行特点:流行于初冬、春末,水温在15~25℃时侵袭力最强。
主要症状:鳅苗至成鳅均可被寄生,寄生于鳃、皮肤和鳍,病鳅体表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被覆一层白色黏液。寄生处组织发炎,鳃部还有出血,颜色暗红。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 min。
注意事项:做好清塘消毒,定期使用生石灰兑水消毒;苗种放养前,用2%~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10 min。(来源:省农业农村厅)